随着人工智能(AI)技术在工业、医疗、交通等领域的快速应用,AI 教育在工科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。然而,当前传统的教学体系和内容仍然存在一定滞后,亟需进行系统性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。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改革探索,尝试总结人工智能课程在工科教育中应如何设计与实施,以培养具有实际工程能力、跨学科理解和创新思维的 AI 工程人才。
一、为何在工科中推进人工智能课程改革?
- 产业需求:AI 已逐渐成为现代工程技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从智能制造到智慧城市建设,工科毕业生越来越需要 AI 相关的基本能力。
- 技术融合:AI 与力学、材料、电气、土木等传统工程学科正在深度融合,需要教育体系进行配套改革。
- 学习兴趣与认知模式:AI 更注重实践、项目驱动和跨领域融合,这与传统工科“重理论、轻数据”形成对比,倒逼教学方法创新。
二、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与目标
- 以能力为导向:强调“数据理解 + 算法实现 + 工程应用”的综合能力培养。
- 以项目为驱动:通过真实工程案例与跨学科课题激发学习兴趣与实际动手能力。
- 强调融合与落地:鼓励学生将 AI 应用于力学分析、结构检测、系统优化等工程实际问题。
三、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
模块化课程设计:
- 基础模块:Python编程、数据结构、线性代数、概率统计
- 算法模块:机器学习、深度学习、图神经网络
- 工程应用模块:AI+结构健康监测、AI+材料性能预测、AI+交通控制等
教学方式创新:
- 引入微项目(mini-project)与开放性课题(open-ended problems)
- 使用可视化工具与仿真平台(如 TensorBoard、MATLAB Simulink)
- 融合 ChatGPT、Copilot 等AI辅助工具进行辅助教学
四、教学资源与模板包推荐
开源教材与课程平台:
- 《Dive into Deep Learning》(动手学深度学习):https://d2l.ai/
- CS231n(斯坦福视觉课程):https://cs231n.stanford.edu/
- CMU 10-601/10-607:机器学习基础课程
- 《机器学习实战》、吴恩达《Machine Learning》、MIT 6.S191
教学模板与资源包(适用于教师和学生):
- Jupyter 教学模板(含章节目录、作业集成、自动评分)
- 课程设计指导模板(项目选题、任务书、评分标准)
- 自动批改工具(nbgrader)、AI实验环境部署脚本(基于Colab/本地)
- 学生自我评估表与课程反思表格
五、实践案例分享
以“AI+交通路面裂缝检测”为课程结题项目,学生需要完成如下任务:
- 数据集采集与标注(无人机或移动机器人)
- 模型训练与测试(使用UNet或Segment Anything)
- 部署与后处理(模型剪枝、Web可视化系统)
该项目打通了从传感器数据采集、图像处理、AI模型设计到部署落地的完整工程流程,是 AI 工科课程实践教学的良好范式。
六、大模型时代的教育革新:挑战与机遇并存
近年来,随着ChatGPT、Claude、文心一言、通义千问等多种大语言模型(LLM)的广泛应用,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教育领域,重塑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、知识获取路径、教学组织结构与评价机制。
- 大模型在教育中的典型应用
• 智能助教与个性化辅导
基于大模型的教育助手可以为学生提供即时答疑、作业反馈和学习建议。例如,ChatGPT可以充当数学题目的“逐步引导者”,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,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。
• 辅助教学设计与备课
教师可以利用大模型生成教学PPT、教学大纲、习题、案例研究材料,极大提升教学资源准备的效率与质量。
• 评估与反馈自动化
教师可借助大模型进行主观题评阅、论文初评,结合Rubric(评分量规)进行自动打分与反馈,减轻重复性劳动。
• 跨模态知识理解与生成
如Sora等多模态大模型正推动教育资源从文本向视频、图像、3D交互等形式拓展,实现真正的沉浸式、个性化学习体验。 - 教师如何应对这场深刻变革
面对大模型带来的结构性冲击,教师不应只是“工具使用者”,更应成为教育范式变革的引领者。
• 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设计者与引导者
随着知识获取变得高度便捷,教师的角色将更多转向“学习路径的规划者”“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者”与“复杂问题解决的引导者”。
• 与大模型协同共创内容
教师不再独立备课,而是与AI共创课程内容。比如将复杂课程结构交给大模型初步生成,再由教师优化润色,提升效率。
• 重视批判性思维与AI素养教育
学生需要被引导意识到大模型生成内容的局限、偏见与幻觉问题,教师要在课程中渗透AI伦理、信息检索与批判性思维训练。
• 参与教育AI工具的共建与改进
工科教师可结合自身专业背景,参与开发面向课堂的AI插件、可控对话框架或数据增强型学习平台,形成学科特色的“AI助教系统”。
七、未来展望与建议:迈向AI赋能的工科教育新范式
随着以GPT、Claude、文心一言等为代表的大模型持续进化,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步融入教育的底层逻辑之中。工科教育的未来,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点或编程技巧,更应致力于培养学生与AI共创、共生的能力,构建人机协同的学习生态。 - 教育范式的重构
未来的工科教育将更加注重“从会用AI到会合作AI”。大模型可作为“辅助教师”“启发引擎”与“认知伙伴”,深度参与课程内容生成、个性化反馈、跨学科建模等环节。课程内容应适应这一趋势,从孤立知识传授转向复杂问题解决与跨界创新。 - 教学组织方式的智能升级
教学场景将更加多样化:基于大模型的智能问答、代码纠错助手、学习路径生成器等将极大提升学习效率。教师应主动引入这些工具,并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其局限性、风险与伦理挑战,建立“会用但不依赖”的认知策略。 - 教师角色的再定义
教师不再是“唯一的知识源”,而是学生探索的“引导者”和“同理的观察者”。他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AI素养,与学生一起探索未知技术,转向教学与科研双轮驱动下的创新型教育实践。 - 教学研究的深入拓展
建议未来围绕以下几个方向加强教学研究:
• 基于大模型的教学资源自动生成与评估机制
• AI参与下的工程伦理教育模式
• 跨模态、多学科融合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
• 面向元认知训练的AI引导策略设计 - 政策与资源支持的配套建设
教育管理者与高校需加快制定AI教学工具使用规范,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,保障教育公平与教学质量。高校内部也应设立教师AI能力提升工作坊,持续培养具备前瞻思维的“新型教育者”。
总结:在大模型浪潮中重构教学与教师角色
随着大模型技术的迅猛发展,人工智能不仅在产业应用中产生深远影响,也正重塑教育的边界与方式。对于工科类院校的AI课程而言,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,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新。
大模型带来了更强的知识生成能力、语言理解能力与多模态交互能力,为教学设计、智能辅导、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可能。但与此同时,教师的角色也正从“知识传授者”向“学习引导者”“认知教练”转变。
面对这一深刻变革,教师应主动拥抱技术,增强教学设计与教学研究能力,探索如何与大模型协同设计课程内容、如何利用模型提升学生的元认知与问题解决能力。我们需要在“教会学生使用AI”的同时,更“教会学生与AI共生”,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、创造性表达与跨学科协作能力。
教育改革从不是一蹴而就,但大模型的涌现为工科AI教学打开了新的窗口。在不确定性中积极试错、在探索中坚持教育初心,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时代使命。